2024年,江山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锚定目标、统筹推进,全面开启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开启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4年亮点工作大事记
1.高质量承办江山市输配电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切实履行高端装备(输配电)产业链牵头单位职责,积极对接全国变压器行业协会,促成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变压器分会八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会议暨江山市输配电产业科技创新会议在我市举行。10月23日至25日,中国电科院、国家电网领导、专家,以及全国变压器行业前30强企业负责人齐聚江山,推动产业前沿信息、双招双引资源向我市输配电产业引流赋能。
2.牵头推进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江山“两新”产业转化园项目。根据市县一体工作部署,扎实谋划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江山“两新”产业转化园项目建设方案,推动工作纳入衢州市委八届六次、七次全会重点任务、市县一体改革任务,积极推动市县协调机制建设,多方协调研究改革突破口,推动完成转化园210亩建设用地选址规划,推动浙大衢州研究院遴选首批拟入园项目,完成转化园《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完成项目落地事项移交,协同开发区继续推进项目建设。
3.门业(全屋定制)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成效明显。门业(全屋定制)产业创新研究院自2023年成立以来,立足门业产业创新需求,引进青年博士2名,完成院企合作项目19项,入院研发经费240余万元,研究院与畅畅木业合作的“以稻草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复合材料”研发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开发出18种秸秆无机新材料,申请发明专利14件,项目获时任省委书记易炼红肯定,并共建低碳功能材料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利用秸秆制备功能材料”的主题馆。
4.优化“领头雁”开展企业试点。实施“双创新”改革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试点,16家企业列入第一批试点,享受江山市级科技项目立项优先支持、创新券额度提升等政策,推行科技人员研发、转化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机制等,打造一批自主研发能力强劲、对外科技合作稳定、行业市场话语权硬核的龙头企业。
5.企业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开展梯度培育,分级建立科技领军企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上门开展“私人订制”申报指导,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2家。建立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库,蹲点式开展衢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申报辅导,全年获评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高企研发中心4家,认定衢州市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
6.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打造科技孵化主阵地。完善科技孵化中心管理机制,以高层次人才项目为招引重点方向开展招才引智,科技孵化中心全年注册落地高新科创项目16个,其中南孔精英人才项目15个。积极创建科技孵化主平台,指导运营机构强化投融资、项目孵化、人才引进等方面服务,城南科技创新创业园成功获批衢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字经济产业园、创新大厦等4家平台获省级众创空间备案,数量居衢州市各县(市、区)首位。
7.科技计划体系实施取得新成效。建成科技项目“五专项”体系,制定出台《江山市竞争性科技攻关专项管理办法》,新增科研人员来江创业创新专项,“五专项”经费达2500万元。99家企业申报项目109项,立项44项,预计补助2453万元,参与企业数、申报项目数、立项项目数以及预计补助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完善指导性科技项目体系,规范指导性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明确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推荐(归口)单位和科技部门四级主体责任,新立项项目112项,验收35项。
8.科技特派员赋能添智。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征集选派省个人科技特派员16人,衢州市科技特派员5人,组织实施个人科技特派员项目41项。组织验收科技特派员项目30项。征集选派2025年省团队科技特派员4支,征集选派本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6人,起草《江山市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实施细则》。
9.创新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建立“银、保、基金”为一体的科技金融发展体系,为中小企业匹配各个发展阶段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出台《科创保贷款担保办法》《科技金融合作贷款工作方案》《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办法》,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全年金融机构为22家企业授信科技贷款额度1.12亿元,为15家企业发放贷款4492万元;11家企业开展科技保险。
10.营造高效率科技创新生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健康发展,申报衢州市创新联合体2个。科力公司牵头联合衢州学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及8家上下游企业组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成效明显,带领衢州龙鼎、新成永创等体内企业成功进入国内一线整车厂的二级供应商名单。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与中国计量大学合作,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组建30名专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科技特派员团;与之江实验室开展双向调研交流,解决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难题。
2025年重点工作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梯度开展企业培育,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提升。利用大科创政策负面清单和亩均评价倒逼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发展,大力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向领军型企业转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
2.推动企业加强研发机构迭代升级。开展企业研发机构清零行动,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建立企业创建省级研发机构培育库,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发达地区创建研发机构,方便企业获得发达地区科技资源、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衢州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
3.市县一体推进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江山“两新”产业转化园建成运营。与浙江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密切协同,市县一体推进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江山“两新”产业转化园建设,打造集科研、技术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推动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浙大衢州研究院落地项目,力争引进高新项目产业化项目1项以上。
4.优化门业(全屋定制)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用好浙江农林大学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在竹资源、秸秆资源利用方面突破产业发展原料瓶颈,实现产业化利用,为门业产业向时尚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提升企业研发活力。实施“科技保险”“科技贷款”“科技中介服务研投”等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实施科技项目、投入研发经费缓解资金压力、提供坚强保障。建立规上企业深度问诊综合体检机制,对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开展深入摸排,对大体量研力强、大体量无研发、小升规企业开展分类指导,提高大体量研力强企业R&D经费转化率。2025年实现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8%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2%。
6.加强科技项目体系改革。优化科技攻关项目立项机制,江山市级科技项目逐步由“申报制”向“申报制+指南制”相结合,建立企业主体出题、智库专家选题、高校院所解题的项目立项实施机制。开展省、市、县科技专项摸排、筛选、申报工作,全年立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0项以上。
7.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持续推进校地合作,开展校地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依托中国计量大学在我市建立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科技特派团,力争落地计量大学江山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数字经济创业园建设和产业定位布局,开展前期招引谋划工作。
8.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树立高新导向、解决基础空间、强化项目招引,强化“非高新不要、非高新慎要”的招商理念,建立项目落地科技预审制度。把“两新”产业园和江贺科创走廊作为推进“双创新”改革攻坚试点建设的最大载体抓手,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本版图片由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