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新
今年5月6日,应老同学周闽之邀,我走进了丽水市庆元县黄田镇崔上村。
崔上村是个只有三十来户农家的小山村,地处闽浙两省四县交界的高山上。抬眼四望,只见满山竹林苍翠,杜鹃灿若红霞。1947年1月,中共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带领18名干部来到崔上村,在这里领导了闽浙边3年的解放战争。
老周说,有一个人,你们江山人民不能忘记他,这个小村与你们江山、衢州的解放有重大关系——当年真树华、高展就是从这里下山,高展去了浦城、江山和衢州。
我有点惊讶,那天正好是江山和衢州解放72周年的纪念日。倏忽间,我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念头:从崔上村下山,先去浦城农业学校,沿着高展他们当年的足迹,探寻这段红色历史的脉络,重温发生在家乡的红色故事。
第一站:江山县中
建立城工部在浙江的第一个党组织
江山县中就是现在的江山中学。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高展是直接在这里发展党组织的,而崔上村之行让我知道,城工部要在闽浙边开展工作没错,但高展来江山的主要缘由是护送一批干部去崔上村。
高展出生于1924年,原名林沂,曾化名陈进,福建闽侯人,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裔,出身于书香门第,长得高大英俊,气质温文儒雅。他在当时迁到建阳的暨南大学英语系上学时,就加入了城工部党组织。他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爱国运动,是暨大去南京请愿的5名学生代表之一。1947年9月,他被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召回福州,后被派往浦城协助真树华开展城市工作。同年10月,驻在崔上村的闽浙边地委成为高展他们的直接上级,并交给高展一个任务:负责把金华的3名干部护送到崔上村地委机关集中整训,其中就有陈贵芳在永康刚分娩的爱人林群。真树华与高展商议后认为,从金华乘火车过来必须在江山过夜,而江山又是保密局头目毛人凤、毛森等人的家乡,住旅馆很不安全,所以一定要找个可靠的落脚点。
回浦城后,高展即谋划如何去江山的问题,考虑最好能尽快建立一个党组织。其在浦城农业学校任教的暨大同学陈达说,女同学林维雁本学期刚到江山县中任教。高展听后眼前一亮,一个戴着眼镜、身材娇小的女生身影浮上心头——上半年的暨大学生运动,林维雁也是积极分子。
1947年11月的一天,枫丹露白,高展孤身一人从福建浦城出发,翻过莽莽的仙霞山脉,踏上了去浙江江山的征程。两个不同专业的暨大老同学,终于在江山县中见面了。这一年,他们都刚满23岁。谁也想不到,这一见面,竟然掀开了江山、衢县及闽浙周边十多县解放大剧的序幕。
林维雁说,她从暨大回来后一直很郁闷,正准备与县中的两位同事去张家口解放区——她说的同事就是江文焕、程正迦夫妇。高展很快与他们见了面,交谈后劝说3人留在白区斗争。在当店巷江文焕住所,高展介绍他们入党并成立江山县中党支部,由北大毕业的江文焕任书记,林维雁任副书记,城工部在浙江的第一个党组织宣告成立。而江山及浙西一带自皖南事变后,已有五六年没有正常的组织活动了。这一年高展23岁,单枪匹马的他,在江山找到了江文焕等3个好帮手,第一次领命出征便旗开得胜。
1948年1月,高展带着陈贵芳的介绍信,去金华与城工部女党员夏明接头,见到了林群、徐学惠和尤明湘——这3人与夏明都是福州音乐专科学校的浙江籍学生党员。随后,高展与林群、徐学惠和尤明湘4人乘火车在江山下车,躲过了军警的盘查,在江文焕住所即城工部在浙江的第一个“交通站”住了一宿。次日,4人辗转到达崔上村,一起参加为期3天的学习整训。
此后在江山县中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江山中学布置一新的校史馆,详细陈列了江文焕、林维雁当年是如何在师生中发展方维、何芝清等30多名党员,如何传播革命进步思想,如何组织师生开展“索薪”抗议活动的一幕幕文字画面。林维雁当年还布置学生写《梦游新中国》的作文,极富创意和激励性。后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郑梦熊、中科院院士的毛江森等一批学生,正是在林老师的感召下,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第二站:洪山殿1号
高展遇见了一位资深“高参”
崔上村集训结束后,高展按照闽浙赣省委的“八·二八”指示,全面开展江山和浙西地区的地下工作。
高展虽然年轻,也是学运出身,但他很明白,要在白色恐怖笼罩、保密局头目的老家迅速打开局面,活动组织仅仅局限在校园是绝对不行的。去金华前他就指示江文焕加强统战策反工作,要把目光投向当地的上层开明人士。
这天正值年底,江文焕去邮局订阅《观察》《展望》等进步刊物,得知洪山殿1号的何炳煌律师也订了这些刊物,江文焕便以借阅的名义上门试探。开门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彬彬有礼地问:“你找谁?”江文焕说明了来意,两人先是进屋聊天,后相谈甚欢,江文焕还看了他写的许多诗词。
他就是何炯,字炳煌,1903年出生于江山何家山,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士。大革命时期,他是江山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曾去日本留学,抗战爆发后回国,其间按党的指示进行“长期潜伏”,转战鄂桂湘渝,曾任国民革命军抗战第九战区少将军法官,惩办过汉奸、当过县长、主编过《建军半月刊》《西南日报》。抗战胜利后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回到江山后以律师身份作掩护,伺机寻找党组织。关于这次相见,何炯的诗《喜晤江君》记录了当时的心情:“谈交喜得忘年交,道合欣成莫逆人。赤日红霞遥未远,西山碧草再逢春。”
江文焕向高展汇报了何炯的情况,不久两人便来到洪山殿1号,与何炯见面。得知他正在苦苦寻找党组织后,高展便介绍他重新加入城工部党组织。对何炯来说,这让他再一次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对高展来说,则是找到了一位阅历丰富、人脉很广的“高参”。
在何家客厅,高展看到一幅对联:“勇气文章堪救国,忠心诗句献忧时。”落款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梁寒操。何炯说这是在桂林出版译著《行政学原论》后,梁寒操赠予他的。高展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护身符”,于是接受何炯的邀请住在何家。洪山殿1号,一度成为城工部地下党的指挥中心。
通过何炯,高展结识了县参议会副会长何汉章,后来何汉章的别墅还成为高展避难的住所;争取了县刑警队侦缉组组长何光柏入党,为地下党开展活动提供诸多方便;发展了县政府译电员严方平加入组织,获取了不少情报信息。此外,在包括到江山何家山、上王一带组织武装人员、到竹子林建立根据地等活动中,何炯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站:衢城童家巷3号
城工部的旗帜红遍三衢大地
江山县中风生水起的“激进”活动,终于引起了当局的高度警觉。1948年暑假,迫于压力,借“《梦游新中国》风波”之机,校长郑中奎解聘了林维雁。高展原想安排她去庆元、浦城工作,但一时难以落实。这时,林维雁父亲为女儿联系好了去衢县县中任教。高展同意了,他正想开辟衢州和周边的工作局面。这种情况下,江山县中支部扩大为江衢联合支部。
临行前,高展告诫林维雁:衢州是绥靖公署所在地,主任汤恩伯常来这里,前不久还主持了一次祭孔仪式,还有二处处长毛森,更是个强劲对手,所以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既要加快发展组织,也要注意隐蔽自己。
沉寂已久的衢州如一池春水,很快就被城工部激活了。省立衢州中学、衢州师范和雨农中学的李子珍、郑南轩、王多祥、毛以成、崔经琦等一批进步师生加入了组织,林维雁在暨大的同学如衢县刘信善、龙游傅春龄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参加城工部,而且高寿华等政府职员也成为地下党员。
几个月后,江文焕也到衢县工作,常山、开化、龙游等地的党组织也已建立。时局变化了,水到渠成了,该把“文章”做大了。
1948年10月底,高展亲自到衢城小西门童家巷3号,这里是王多祥的住所,这条巷有5个出口,便于疏散。在这里,高展主持召开了城工部衢州中心支部成立会议,江、林继续任正、副书记,李子珍等6人当选委员,负责领导衢州地区各县和遂昌的地下党工作,这是衢州在解放战争时期最完整、最重要的党组织。此后,城工部的工作重心在衢州,领导核心高展仍在江山。同年11月,高展又来到童家巷3号,召集中心支部成员开会,决定在浦江衢地区开展武装游击斗争,并布置各县抓紧筹集枪支弹药等物资。这时,江山的一支队伍在何家山、上王一带已经初步建成。
江文焕也开始在九华山一带做准备工作——那里是他的家乡,纸槽工人数量众多、苦大仇深,具备建立游击队的条件。
晨曦隐隐初现,天就快亮了。可是,一边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抗争,另一边也在悄无声息地组织镇压。
1949年1月23日,江文焕、林维雁在童家巷3号开完会后,准备在信安门渡口乘船去樟树潭,然后江文焕带程正迦母子一起,去九华山组建游击队。林维雁因为信件里的“激进言论”,早被二处的邮检特务盯上了。上船以后,林维雁即被行动组长王震带特务逮捕;江文焕因与其一路同行,也一并被捕去。更严重的是,江文焕一本书里还夹着一张支委名单。
第二天,高展来县中找林维雁,准备一起去她老家樟树潭开会,却听学生说林老师被抓了;他又去程正迦的大哥家,在门口就听见程正迦在抽泣,边上还有一个陌生女人,疑似女特务,程看见高展马上用眼色示意他快走。
脱险后,高展马上安排其他支委转移。可过了1个多月却没事,李子珍等支委又陆续回来了,没想到这是敌人的缓兵之计。3月16日,李子珍、郑南轩、王多祥和高寿华等4名支委同时被捕。
1949年4月中旬,隐约已经听到了胜利的号角声,江文焕、林维雁等6人却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半个月后,衢州解放。
1991年,衢州市由城工部老党员毛以成任编剧,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血洒黎明》,感动了许多后人。烈士的老战友傅春龄有诗慨叹:“血洒黎明五十年,丰碑矗立壮陵园。万人凭吊真英烈,革命精神毓后贤。”
第四站:上王竹子林
城工部在闽浙边的指挥中心
江文焕等被捕后,高展在江、衢来回活动,竭尽全力组织营救,但均无果。
1949年3月,迫于残酷的形势,高展果断撤离何汉章家,与何炯一起带领队伍到江山上王乡竹子林村集中,成立浦江衢游击支队,高展任支队长兼政委。
到竹子林是江山游击队大队长何光海建议的,他表弟王成柏的家就在那里。小山村四周翠竹掩映,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往北翻过几座山就是常山境,往西穿过仕阳乡即是江西玉山地界,山多林密,可进可退。高展考察后非常满意,觉得竹子林与崔上村有些相似,是一个打游击的好地方。
其实,自1948年4月闽浙赣省委发生“城工部事件”后,高展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已近一年了。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他表现出了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老练。到竹子林之前,他一方面稳住衢州的局面,通知安排党员转移隐蔽;一方面主动寻找浙东党组织,后还派大队教导员刘允高到皖南联系皖浙赣支队熊兆仁部。
1949年2月,高展赴金华与从开化到金华工作的卓青一起,找到了金萧支队支队长蒋明达。经请示同意,决定在金华成立“闽浙边城市工作委员会”,真树华任书记(当时不知道已被错杀),高展任副书记,卓青、夏明等任常委,统一领导闽浙边10县的斗争。高展回来后,城工委就设在江山竹子林。
在竹子林期间,高展指挥游击队组织了几次“不流血”的战斗,打开冬青坞当局粮库,突袭郑家坞、坛石乡公所,缴获了一批枪弹物资和一匹白马。此时,游击大队发展到180余人。
何炯的《竹子林》一诗,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情况:“化龙栖凤入山深,作对张旗竹子林。捕逐奔驰登峻岭,同仇敌忾共倾心。”
第五站:纵横闽浙边
聚若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高展在衢州勇闯龙潭虎穴,凭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在一年半时间里,立足江山,深耕衢州,足迹踏遍了金衢丽周边地区。
在金华,他领导支持卓青、夏明开展工作,发展党员30多名,1949年3月成立了金华党支部,并形成与金萧工委、路北县工委联合作战的局面,统战工作也卓有成效,策反争取了许多上层人士。
在缙云,他派卓青到仙都中学以音乐教员为掩护,发展李华雄入党。后高展化名向阳,亲自前往缙云、磐安,成立闽浙边游击支队缙磐大队,李华雄任大队长,高展兼政委,还担任缙云党支部书记。
在开化,高展和地下党建立了闽浙边开化游击大队。
在常山、龙游、遂昌、汤溪……
闽浙边各地都留下了高展深深的履痕。他负责的闽浙边城工委,发展和领导了400名党员,组建了两省10个县的临工委,组建了3支游击大队,有480人的武装。
黎明的曙光,终于穿透了重重的夜幕,吐出灿烂明媚的早晨。
1949年5月4日,在开化游击队的配合下,二野大军铁流从皖南入浙,一天之内先后解放了开化、常山。
5月6日,高展、何光海率领江山游击大队从竹子林出发,到大陈乡与二野16军138团会师,配合大军攻克了江山城,歼敌5000多人,是周边县歼敌最多的地方。
同日,二野16军139团、141团解放衢州,城工部党员毛以成是向导之一。当天午夜至5月7日凌晨,攻陷龙游。至此,衢州地区全境解放。
闽浙边各地的解放过程中,都活跃着城工部党员疲惫而矫健的身影。
解放后,高展任江山军管会委员兼行政处长,卓青任行政处主任秘书。这一时期,高展在江山召开了两次闽浙边工委各地负责人会议,明确城工部停止发展党员,全力参加各地军管会开展行政、剿匪等工作。
尾声:回家
1949年7月,陈贵芳电报通知高展,让他带领闽浙边城工委所属党员干部回福建建瓯集中学习。何炯曾用诗相送:“送返榕城意惘然,乡关客路渡山川。当年夜雨迎新客,今日西风吹故园。”
谁也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是无休无止的审查。陈贵芳说,当时是故意切断与你们的联系,如果你们“上山”就被杀了。“城工部事件”有127名党员被错杀,其中就有真树华,以及江山县中支部参与护送的徐学惠、尤明湘。直至1956年,才恢复城工部所属党员的党籍。
此后,高展在福州市教育局、福建师院等担任过副职。在历次运动中,他与许多城工部党员一样起起落落,1981年,江山派毛作元去福建看望和采访他,他仍在偏远的华安县二中当英语教师,以书作枕,与鸽为伍。虽略显落寞,但初心从未改变,对衢州也从未忘怀。
1984年11月,又是一个丹枫如火的季节。高展、卓青和夏明回来了,高展的夫人杨国英也来了,他们是来参加江衢解放战争党史座谈会的。重走县中、竹子林,再访樟树潭、九华山,再来一次闽浙边之行,拜会老战友,祭奠牺牲者,其言切切,其情殷殷。
在九华山悼念了江文焕后,由卓青作诗、高展书写,两人合作了一件气势磅礴的作品:“濛濛秋雨上九华,翠竹丹枫映山茶。赤胆冰心硬铮骨,忠魂宛在立山崖。”
1988年11月,高展在福州市文联副主席任上离休。2004年7月,在福州因病去世。衢州、江山等地党史办均派员前往,代表闽浙边人民深情送别这位曾在这片土地上高高展翅飞翔的雄鹰。
战友傅春龄曾以诗悼念:“曾记当年风雨稠,高君孤胆下衢州。江山星火燎原猛,闽浙烽烟斗敌酋。”
总有一些日子令人难忘,总有一些人物让人怀念。72年过去了,如今,山河无恙,神州多娇。是的,我的同学周闽说得好:江山人民不能忘记高展和他的战友们,不能忘怀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