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人文江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解码文化基因 传承千年文脉~~~
~~~——写在何炯诗词《葵花集》出版之际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葵花盛开 灼灼其华
——写在何炯诗词《葵花集》出版之际
图为:20世纪90年代,汪东林(左,《葵花集》序言作者),何炯、徐聘珍、何清沅合照

  ◎ 竹新

  有一位理想主义者,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虽九死其犹未悔,终身都在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有一位诗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虽老仍思鼓缶歌,直至九十高龄,都未放下手中的那支笔,一生都“诗意地栖居”在诗词的天地里。 

  这位理想主义者和诗人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江山的何炯先生。出生于上世纪初的何老,大革命时期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抗战,是江山解放前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成员,为闽浙边浦江衢游击支队的成立和发展、为江山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何老担任江山中学校长,此后被错划为右派,历经坎坷,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平反。他始终坚信,无论人生经受多少磨难,生命中总有一束光,会照亮前行的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几乎穿越了整个20世纪,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世纪老人”。

  何老在世95年,写诗写了70余载。综观何老70年的诗词生涯,他把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与成败得失,同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诗抒怀,用诗存史,熔铸成比山还坚实的文字,凝结成比水还柔和的诗篇。何老的诗词记奋斗之足迹,歌革命之风华,咏时代之变迁,抒故土之情怀,写儿女之亲情。不论是热血奔腾,还是苦吟悲歌,不管是处于事业顶峰,还是处于人生低潮,其诗性心性始终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振、交融和谐的张力和气韵,诗风的万千气象,扑面而来,不仅给读者提供了极具震撼人心的审美价值,而且给后人留下了知人论世的依据和借鉴。 

  作为嗜诗如命的诗人,何老一生编蒲辑柳,作诗万首。他晚年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把平生所作诗词结集出版,作为一名老党员,向组织和人民交上最后一份作业。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就有意出版诗集,因他一直把自己喻为一枝葵花,永远心向共产党,故起名为《葵花集》。他请了老战友朱曜西先生为之作序,并又作了《自序》,结语是:“余虽心情豁达,然已年迈,自觉应留些许飘零踪迹,斯世尚有同志复同病者,亦能知余之心耶?”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情,跃然纸上。因当时各方面条件还不允许,终未能如愿。上世纪80年代后,曾先后出版了由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的《何炯诗选》《何炯诗词选》两本诗词集,但分别只收录了诗词百余首,与浩浩万首诗作相比,仅仅是太仓一粟,只能慰一时之心。在辞世的前几年,他还戴着老花眼镜,趴在桌子上一遍一遍地整理诗稿,一字一句地誊抄诗作,为诗词结集出版执着地努力着、准备着和期盼着。然而遗憾的是,这株枝繁叶茂的“葵花”,在何老生前始终没有绽放开来,令人唏嘘不已。

  何老虽驾鹤仙去了,但诗稿结集出版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何老的儿女们接过了接力棒。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何清濂教授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他安排从武汉钢铁学院退休的老五何清东教授继续整理父亲的诗稿。作为北京钢铁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清东也许并不很擅长诗词,但凭借扎实的国学功底和何家后人孜孜不倦的韧劲,含辛茹苦,披阅五载,对诗稿进行了分年代整合,并作了大量注解和小序。可惜的是,后来清东也因病抱憾去世,诗集出版一事再次搁浅。 

  岁月无情催人老。转眼间何清濂教授也年届90高龄,而父亲的夙愿越来越成了他的心结,也成了他夫人楼月芳教授的执念。这对耄耋老人、革命伉俪和专家夫妇决意在自己身心康健之年,一定要实现父亲的这一遗愿。

  也是机缘巧合,2018年深秋,从北京到上海工作不久的毛武兴博士上门拜访何教授,得知此事后,与上海江山商会姜永芳会长等一拍即合,决定参与其中,玉成其事。这事也得到了当时在沪的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宁晔和江山中学校长夏飞华的呼应和支持。他们决定以上海江山商会、上海江山中学校友会的名义,协助何家完成诗集的出版。恰好那段时间我写了几篇关于何老的文章,得到了何氏家族的认可,后由宁主任出面,委托我牵头做一些出版前的编辑整理工作。其实,古典诗词并不是我的特长,担此重任压力山大,但何老的传奇人生,何家的殷殷嘱托,加上何家老八何清沅先生与我有多年的交情,让我谊不敢辞,只得勉力为之。于是,在当年的深秋时节,我应邀与王石良老师专门赴沪,到何教授府上翻阅原稿,聆听嘱咐。回来后约夏介树等老师组成编辑小组,并建了一个“百年朗夫 诗意人生”的工作微信群,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整理编辑工作。尽管劳形苦心,但有机会全方位地沐浴何老的诗风词雨,感受何老那颗诗性律动的心,受教不浅,获益良多。我们整理编辑了一年,也被洗礼了一年,更被感动了一年。 

  我们拿出了《葵花集》的样书,并向何家充分征求意见。何清濂、楼月芳夫妇看到样书后甚感欣慰,马上号召全家老小认真阅读《葵花集》书稿。其实,他们家人以往都知道深受尊敬的父亲、爷爷、外公写了很多很多诗词,但却少有人悉心阅读过,更遑论细细品味领悟了。这次何老的后代及其亲属中,许多人是抱着深切缅怀何老、进一步学习传承何老的家国情怀和不忘初心的“葵花”精神,而开始仔细阅读《葵花集》书稿并提出修改建议的。为了深入研习《葵花集》,完成对其书稿的新一轮勘误完善,他们后来还成立了一个“何家合校”工作小组,每周四定期召开线上切磋讨论会议。居住在东南西北、国内国外的家人们在“何家山”微信群中汇报联合校对的进展动态,查漏补缺,探究难点,交流感悟,何老的长孙女何路博士担任主校,最后负责汇总订正书稿。这项工作,他们坚持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事后,他们还跟我反馈分享了别样的“读后感”:通过这一轮的诗词熏陶,仿佛追随他老人家作了一次世纪穿越,他的人生更加立体丰富,他的形象更加可敬可爱,他的诗性更显丰富透彻。有了这一段经历,我再一次被何家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深深地震撼了。

  伴之,好事多磨;安之,深水无言。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接力传递,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本诗稿得以整理完毕,除部分或原诗有些残缺、或内容过多重复、或提法容易误解作了少许删减外,何老一生的诗词悉数收入集中。与何家颇有渊源的江山籍著名作家汪东林先生欣然作序,楼月芳教授的外甥女吴之璜女士热心联系出版事宜。最后,经西泠印社出版社的精心编辑,由江山鑫华印刷公司印制的这本厚重大气、如城如山的《葵花集》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胸中斧藻,所向无前”,“孤吟苦咏,直到今年”。2022年11月,凝结着何老一生心血和精神寄托的这株“葵花”,终于向着太阳、含着微笑、迎风绽放了。

  是的,只要走的路是对的,就不怕路途遥远,就像何炯先生的传奇人生之路一样。2019年,何老的诗词厚厚的手写原稿,也找到了最好的归宿。在时任江山市档案馆馆长徐青的热情帮助下,诗稿作为江山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由江山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何清濂教授代表全家嘱托我,一定要在这里向关心帮助这本书籍出版的所有相关部门、各界人士和亲朋好友致以诚挚的谢意。感恩有你,因为这株“葵花”的馥郁芬芳,有你给予的缕缕温暖。

  此世无悔向阳开,百年人生不寻常。我想,这朵“葵花”终于在中共建党百年大庆之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含苞怒放,作为老党员的何老也当含笑九泉了。最后,向何炯老先生致以最深切的缅怀,最崇高的敬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经济·综合
   第03版:人文江山
   第04版:时政
江山:以宋韵文化打造文旅融合新IP
葵花盛开 灼灼其华
今日江山人文江山03葵花盛开 灼灼其华 2022-11-30 2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