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有才
在医疗和护理中,有一种特殊的措施被称为“保护性约束”。它让社会上不少人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恐惧,但实际上,保护性约束是一种出于关爱和保护目的而采取的必要手段。
一、什么是保护性约束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医疗环境中,通过使用特定的器具或方法,限制患者身体或肢体的活动,以防止患者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例如,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可能会无意识地拔掉身上的治疗管道,如输液管、导尿管等,或者因突然的动作而坠床受伤。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保护性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性约束的应用人群都有哪些?
1.精神疾病患者:如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保护性约束可以避免其伤害自己或他人。
2.认知障碍患者: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会在迷失方向时走出安全区域,保护性约束可以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
3.手术后的患者:在麻醉未完全清醒或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无意识的乱动,保护性约束有助于保护手术部位和防止意外发生。
三、保护性约束的实施原则
1.合法性:必须在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施。
2.最小限制原则:选择对患者限制最小的约束方式和器具,在达到保护目的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影响。
3.定期评估: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状况,一旦不再需要约束,应及时解除。
四、保护性约束的误解与澄清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保护性约束是对患者人权的侵犯,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基于专业判断和关爱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是惩罚患者,而是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例如,一名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病情发作时试图自残,如果不进行保护性约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通过适当的约束,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能够恢复正常生活,这恰恰体现了保护性约束的关爱本质。
总之,保护性约束是医疗和护理中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承载着对患者的关爱和保护,在正确的实施和管理下,能够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安全的环境,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