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琳 周耕 孝仙
本报讯 4月的山风裹着新泥的芬芳掠过竹林,大陈乡大唐村高山的晨雾里,晃动着数十顶“遮阳帽”。4月14日,笔者跟随村民上山,体验了一场拔早竹笋的山间趣事。
在竹林间,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她们身着轻便的衣裳,斜挎着编织包,双手灵活地穿梭在草丛与泥土之间,仅凭双手便能精准地握住小竹笋,轻轻一拔,带着清新泥土气息的早竹笋便脱离地面,被收入包中。
在一处较为开阔的林间空地上,村民徐女士正有条不紊地将拔下的早竹笋整理到一起。“从清明开始,我们就每天往山上跑。一开始,剥好的笋能卖18元一斤,现在笋多了,价格落到六七元一斤。”徐女士说,村里有些体力好、手脚快的人,一天靠拔笋能有100多元的收入。
早竹笋外皮多为淡绿色,剥开后笋肉是翠绿的,泛着诱人的光泽。“现在正是早竹笋盛产的时候,无论是用来炒菜还是煲汤,都别有一番风味,口感特别好。”徐女士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从清明起忙碌至今,村民们因这小小的早竹笋有了额外的收入。据了解,目前大唐村的早竹笋主要由收购商运往各地市场。如今,随着早竹笋产量的增加,村里也正努力探索新销路,让早竹笋卖出好价钱,增加村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