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艳萍
中国的传统佳节似乎总是少不了美食。
江南的节日,每一个都有着自已独特的美食印记: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最少不了的是月饼。当然,节日里也少不了一桌团圆大餐,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小吃。
浙西毗邻三省,常被人认为不像浙江,特别是口味较重,这与浙菜注重清鲜脆嫩、追求食物本真的特点迥异,尤其是嗜辣,与浙江其他地方明显区别开来,反而与毗邻的江西口味相仿,辣气腾腾,颇有大开大阖的豪迈之风。但在点心方面,却又以精细擅长,譬如醅糕、譬如麻糍,还有千层糕。这些都是浙西特有的美食,对于节气的匹配性并不是那么强烈,中元节、中秋节,只要有心,各个节日都会做上一些。江山甚至还有专门的麻糍节,以食物命名的节日,是一代代人为了庆祝丰收的到来。而中秋始于仲之秋,是一年收获的开始。
新米还带着田野的馥郁,浸泡在山泉中一夜后,加入混合了酒曲发酵好的米饭一起磨成米浆,接下去就是时间发挥的时刻了。曾有人说: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发酵不到位,蒸出来的醅糕就会是瘪实的。等待的过程,既漫长也让人期待。洁白的米浆,慢慢起了小小的气泡,渐渐细密,有了酒一般的芳香。起锅下蒸笼,舀入米浆,薄薄的一层,蒸至半熟时,洒入事先准备好的浇头,茭白、青豆、豆角,加入肉丝,这些当下的时蔬赋予醅糕特有的季节气息。
相对于醅糕的咸香松软,麻糍是另一种风味。糯米饭在青石臼里被千百次捣捶,劲道软糯,裹上芝麻的香、砂糖的甜,味道妙不可言。麻糍制作流程简单,制作过程却不简单。浸泡、蒸煮、捣打,每一步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以及超出寻常的耐心。
说到耐心,千层糕才是最考验耐心的。大米在稻草烧成的灰碱中浸泡——时间无所不能,大米由洁白变成深黄,老祖宗的智慧在这里充分显现。由大米磨成的米浆,蒸熟一层后加入下一层,一层又一层,层层叠叠,考验的是无尽的耐心。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窃以为千层糕在制作工序这一项,差不多是“近于痴”了。甜而不腻、软糯鲜香的口味,则充分体现了“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乍一看厚厚的一块糕,要仔细看,才发现另有乾坤,让人感叹“千层”名不虚传。
中秋之夜,一轮明月朗照大地,月华如水,整个村庄笼罩在月色婆娑中。村庄上升起了炊烟,厨房中氤氲着美食的气息,灶间柴火哔剥,父母忙碌的身影是节日的召唤。
锅铲交错,碗盏声迭起,院子里的桂花开得正茂,厨下少不了桂花糖的滋味。这花,有时做成了甜醅糕,有时洒在了千层糕表面,有时则直接泡成了一杯香甜的桂花茶。
“月光居,拜拜你,梳头洗面下来嬉。下来嬉,捡苦槠,苦槠苦,买猪肚……”江山的中秋民谣,除了拜月,无一不是与食物相关。大概,满桌菜肴除了藏着季节的气息,更多的是专属于家人的味道。这味道是从小到大烙进骨血的印记,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只要尝到相同的味道,就会在记忆里搜寻到浓郁的亲情和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