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社会广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绣花功夫”织就平安网
——市公安交警推进国省道路口安全提升工程侧记

  ■ 蒋琪琦 吴金琳

  新划设的彩色防滑标线如彩虹般醒目,智能速度反馈屏实时显示车辆时速,夜间亮起的中杆灯将整个路口照得通明……在贺村镇诗坊村路口,最近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以前这里货车多、视线差,过马路总是提心吊胆,现在有了这些新设施,更安全了。”诗坊村村民王先生感慨道。

  诗坊村路口道路的变化反映了我市公安交警部门以“小路口”撬动“大民生”的治理智慧。

  长效治理,构建现代交通治理新格局

  诗坊村路口的蝶变始于一场“交通体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对近三年的全市交通事故进行研判,发现国省道与村道交叉口发生的事故约占全市交通事故的两成,其中视线遮挡、车速过快、机非混行是主要诱因。

  针对这一痛点,市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在诗坊村路口增设中杆照明灯,通过布设66个橡胶分道体构建物理隔离带,利用高精度雷达配合速度反馈屏实现超速预警,对外侧空间进行硬化,创新采用三倍反光强度的双组分反光涂料施划“车让人”标线。此外,还采用“鱼肚线”设计——渐变式彩色标线如同游动的锦鲤,让车辆在200米外即能通过视觉差形成自然减速效果。

  “这不是简单的工程叠加,而是安全要素的系统集成。”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群众参与”的模式,2024年度全年累计排查整改公路安全隐患684处,同步完善“隐患发现—评估论证—工程治理—效果跟踪”的全链条机制,确保每年开展路口点位治理。

  全域推进,标准化改造筑牢生命防线

  诗坊村路口的改变只是我市国省道路口安全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在205国道坛石镇路段的41处非灯控路口,施工人员正在加紧安装减速带;在贺村镇市上村路口,施工人员安装了柔性警示柱;在319省道碗窑乡下源口路口,工作人员对路边可能遮挡视线的行道树进行修剪,并设置机非隔离,夜间护栏自动亮起导流灯带。

  今年以来,我市公安交警部门已牵头完成8处高危路口改造,创新形成路口“五秒减速”标准体系:一套感知设备、一组物理隔离设施、一批警示提示标志、一处彩色防滑高亮度双组分标线、一段80米通透视线。统计显示,改造后的路口平均事故率下降13%,群众满意度达98%。这种微改造模式,单点投资额仅为传统立交工程的三分之一,实现“低投入见成效、花小钱办大事”。

  共治共享,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左手开右门、右手开左门,使用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门,能有效减少视野盲区。”近日,在市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民警吴淑清通过真实案例向市民普及交通安全知识,重点讲解防范“开门杀”的方法和应对“鬼探头”的防御性驾驶技巧。参观的市民还通过模拟体验,认识到未使用安全带、酒驾醉驾、超速行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前总觉得戴不戴头盔是自己的事,现在明白头盔不仅要戴,而且要扣上卡扣。”参与活动的王先生说。

  这种沉浸式宣教,正是我市实施全域交通安全素养提升计划的创新举措。交警联合辖区派出所、医院、学校,打造渗透式宣教网络:结合反诈宣传,创作方言道情《戴好头盔保平安》;为中小学生定制沉浸式交通安全课,通过车辆盲区模拟危险场景,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在重点企业推行“荧光行动”,通过发放反光背心等措施,将交通违法行为与员工考核挂钩。今年,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已开展“百社千村”巡回宣讲170场,发放定制反光手环5000余只,反光背心15000余件,推动全市头盔规范佩戴率提升至9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经济·综合
   第03版:社会广角
   第04版:时政
健康主题公益课受热捧
用“绣花功夫”织就平安网
网格员助力疏通排水渠
普及安全知识
西门社区更换旧水管解民忧
住宅能否申请为民宿
驻江某部与状元里社区开展军民共建
新塘边镇组织残疾人春游
书院社区高效处理楼道灯故障
图片新闻
广告
今日江山社会广角03用“绣花功夫”织就平安网 2025-04-22 2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